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優(yōu)秀6篇

時間:2024-03-12 作者:Mute 備課教案

有了教案使教師與學生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編寫教案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教學的目標和意義,激發(fā)我們的教學熱情,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優(yōu)秀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優(yōu)秀6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篇1

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時,我雖然注意了知識間的相互遷移,重視了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內容,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但處理的還是不夠細致,對問題的剖析不夠透徹,對課本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有就是對學生的豎式書寫的方式習慣要求不夠嚴格,導致錯誤的情況依然存在。存在錯誤情況有:

1、學生抄錯題。在列豎式時將數字或者運算符號抄錯,導致錯誤率高。

2、學生書寫不規(guī)范。例如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學生在書寫時由于不規(guī)范會導致計算時將數位看錯,造成錯誤;還有就是最底下的橫線必須要求用直尺畫,這樣更加美觀。

3、計算時,尤其是減法運算時,會出現倒減(從高位減起)的情況。

4、計算時的進位和退位的“1”會經常忘記計算。

5、等號的后面往往忘記寫得數。

面對這些錯誤,我認為重要的是整合錯誤資源。我和學生一起找錯誤,抓典型事例,分析錯誤的所在,是粗心的錯誤還是方法的錯誤,或者是其他的錯誤。讓學生在作業(yè)中反思自己的錯誤,做到自己檢查,自己改正。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出錯誤,例如提問“我們從十位算起可以嗎?”勾起學生的思考,避免類似的錯誤。這些是我們在課堂上能做的,但計算題的內容畢竟有別與其他內容的學習,它更要學生養(yǎng)成細心做題的習慣。所以,在糾錯的道路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也非常重要。

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篇2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復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復習共分為七部分: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的加、減法,克和千克,圖形與變換,解決問題,統(tǒng)計。本學期所學的“找規(guī)律”內容,目的是開括學生的思路,不作為基本要求。因此,在總復習中沒有單獨安排學習,只是在練習中帶著練習。編排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在復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如把數概念、計算和解決問題分別集中起來復習。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期分散學習的各部分知識,培養(yǎng)學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要求:

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全面達到本學期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重點:

本單元的重點是復習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以及根據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單元教學難點:

難點是使學生能夠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正確選擇解決方法。對同一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止一種,不要求學生都掌握,只要學生用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解答。

單元課時安排: 4課時左右

第一課時 表內除法的復習

教學內容: 授課日期:--年—月—日 星期--

課本第119頁表內除法,練習二十四第1、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更加明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要用除法解決問題。在復習除法計算時,可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一道除法題,然后再進行鞏固練習。從而更好地掌握表內除法。

教學重點、難點:

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教學準備:

小黑板,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1、引導學生回顧本期已學知識??茨夸浵嗷フf說,要求學生全班交流。概括分為七部分: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克和千克,圖形的變換,統(tǒng)計。

2、我們今天來復習表內除法。板書:表內除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親切、自然、民主、平等的交談中自然引入了課題。

二、復習整理:

1、說說下面各題你是怎樣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獨立做在課本上,再說一說怎么樣算的。

2、針對剛才學生容易錯的內容,用聽算的方法,選拓展練習中的題進行訓練。

在草稿本上聽算練習。

3、復習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可掛圖出示,小組討論后學生口答)

出示掛圖:教材第119頁的第1題。(如果沒有掛圖可讓學生看書)

想一想: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小組討論交流后,口答。

4、引導學生進行變式練習。

在○填上“<”“>”“=”。引導學生正確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筆試一試復習表內除法,并同時找找學生的問題,了解學情。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識來解決。

三、教學效果測評: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頁第1、2題。

巡視、評改。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同桌檢查。

?設計意圖】:鞏固知識及時查漏補缺。

四、拓展性學習: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圖,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并計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萬以內數的認識及加法、減法

教學內容: 授課日期:--年—月—日 星期--

課本第119、120頁第3~8題,萬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數的加法、減法的復習,及相應的練習。

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篇3

教學目的:

讓學生盡快進行自我調整,明確奮斗目標,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教學內容:

重溫規(guī)章制度,擬定新學期打算。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同學們,今天我把想給大家講一個假期中在網上看到的小故事。并且我還可能要給你們一些忠告,這個忠告被許多人證明行之有效,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地想一想。如果你有心,請記住這個故事,這也是寫作文的絕佳材料。

?父子趕?!?/p>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zhèn)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曉得如何培養(yǎng)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什么樣的習慣是好的習慣?這節(jié)課,我們大家共同重溫我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以幫助大家不斷進步。

一、常規(guī)教育

1、進入校園必須穿校服(整套)、佩戴胸卡。車輛前方必須貼有姓名、班級的顯示卡,進校后,將車輛停放在本班停車處,嚴禁亂放。

2、重溫《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燕河營鎮(zhèn)中學學生違紀處理規(guī)定》,并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3.作息時間的安排:早上、中午、下午清潔時間;經典誦讀時間、放學時間、大課間時間,嚴格按照學習規(guī)定的作息時間(強調必須遵守)。

4.集體活動: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

5.早讀:書本教材、按學習進度讀書、背誦。

6.課前準備:按課程表準備下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相關書籍齊全。

7.上課聽講:嚴禁以任何借口遲到、早退、逃課,坐姿端正、積極思考、發(fā)言大膽、不影響他人學習。

8.下課活動:注意安全、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上下樓梯不擁擠,課間不得在過道、走廊上追逐打鬧、高聲喧嘩,不玩危險游戲,不爬欄桿、樓梯扶手,嚴禁損壞校內任何設施,做有意義的課間活動。

9.集合整隊:快、靜、齊。

10.放學要求:按時回家,不在校門口和路上逗留,不結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

二、安全教育

1.不要手機、音響、管制刀具、火種等非學習用品帶到學校,嚴禁學生吸煙。

2.下課活動時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上下樓梯不擁擠,走右邊,不要跑。不趴在走廊外的欄桿上。不玩危險游戲,不瘋趕打鬧,不爬欄桿、樓梯扶手,做有意義的課間活動。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發(fā)生扭傷、碰傷等危險。

3.走出校園也要注意交通安全。(行人靠右走,注意觀察來往車輛,嚴禁并排騎車,遵守交通規(guī)則。)飲食安全(不吃過期、腐爛食品,有毒的藥物,不購買用竹簽串起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竹簽容易傷人,食品衛(wèi)生得不到保證,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質。)同學們我們要將安全知識時時記,注意安全處處提。

三、衛(wèi)生習慣

嚴禁將任何食品、飲料帶入教學樓內,教室里將桌椅擺放整齊,桌底無雜物。地面無紙屑,教室墻壁、桌面無亂貼亂畫痕跡。值日生將黑板擦凈,講臺上的物品擺放整齊。

四、總結:

談談新學期打算,提出奮斗目標。

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一千米有多長?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3、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二、新課

1、教學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么?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說,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說說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三、作業(yè)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yè)

四、課后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關系?

3、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1、教學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說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2、感知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3、整理長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1、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2、80頁2、3

學生測量

3、完成81頁5-9

四、課后記

五、時分秒

1、能認識,寫鐘表的具體時刻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3、能進行時分面的簡單換算

4、能計算經過時間,知道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時間

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買鮮花”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體會,一個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減法。

2.能正確掌握既有加減法又有除法的算式的計算順序,并能熟練計算。

教學重難點

探索“先除法,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掛圖,課件課時

安排1

教學過程

一、展示情景

教師出示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你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及時肯定。

二、嘗試、對話

1、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根據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在小組里交流。

(2)學生自由在班級里交流。

(3)教師根據匯報內容有選擇地進行板書。

2、算一算。

通過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教師放手,學生先獨立解答,在小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書匯報。

引導學生觀察綜合算式,你是怎么計算的,有什么規(guī)律?

同桌互相說說: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引導邊看圖邊思考,為什么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因為必須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要先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賣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學生獨立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綜合算式,你是怎么計算的,有什么規(guī)律?

同桌互相說說: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思考,為什么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因為必須先算賣1支菊花多少元,要先算8÷4=2,才能算出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三、解釋應用

1、完成試一試的第1題。

(1)說一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

(2)獨立計算。

(3)議一議: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2題。

3.完成練習二的第2題和第3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加與減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特征。

3、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chuàng)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課件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1)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說說本節(jié)課收獲。

2、教師總結。

教學反思:

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學生對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為在生活中他們經常會接觸到。本節(jié)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生在角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義、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類和三角形之間的關系等內容。

我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huán)節(jié)緊湊,并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辨認出銳角、直角、鈍角,并通過學生動手擺角,進一步體驗角的特征,引出頂點與邊,為學生對三角形的意義和三角形的分類等做好知識和思路方面的準備。

通過學生動手擺拼,體現三角形的形成,并通過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義的`內涵,即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

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著安排練習,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時放手給學生探索,有了角的經驗,學生不難歸納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識地與角進行對比,深化認識。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我分為三層進行教學,先通過對電線桿、自行車圖的觀察,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通過拉四邊形、五邊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實驗,總結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穩(wěn)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特性來解釋上圖實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課后練習實地操作,更深層次地體會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數學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