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5篇

時間:2022-06-25 作者:couple 備課教案

教案在起草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強調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案是老師為了掌握課堂節(jié)奏預先整理的文字報告,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5篇,感謝您的參閱。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5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1

目的:

1.引導幼兒了解復制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激發(fā)幼兒對復制現象的興趣。

2.通過復制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準備:

1.平面模型和筆。

2.復寫紙、拷貝紙和筆;印泥和油墨。

3.具有凹凸圖案的物品模型,如印章、鉛字等。

4.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空腔形物品(如裝巧克力等食品的凹型塑料盒,裝小湯匙、杯子等用品的凹型包裝盒,印糕模具),用于復制的橡皮泥或面粉團。

5.表示“生物克隆技術――動物的復制”的掛圖。

6.帶領幼兒參觀文印室,了解蠟紙油印的工作過程和復印機的工作過程。

過程:

一、認識復制現象

1.出示各種相同的物體,如一片片相同的餅干、一支支相同的筆、一本本相同的書、一件件相同的玩具等,引導幼兒討論:這些相同的東西是怎么做出來的?

2.你們還知道哪些復制的辦法?(引導幼兒大膽講述。)

二、學習復制平面物體

1.出示平面模型,引導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可以復制出一模一樣的圖樣。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示范復制的方法:一手按住圖樣,一手沿圖樣畫出輪廓,然后剪下。

2.出示幼兒喜愛的卡通圖案,引導幼兒思考可用什么辦法復制。(用復寫紙或拷貝紙復制。)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分別示范這兩種復制方法。

3.出示印章和鉛字,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復制。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示范用印泥和油墨印畫的復制方法。

4.出示一張幼兒感興趣的玩具說明書,啟發(fā)幼兒思考復制的方法,引導幼兒回憶復印機的復印過程和結果。

三、學習復制立體物體

1.結合掛圖,向幼兒介紹工業(yè)上利用空腔模具復制零部件的方法,讓幼兒了解復制技術在現代工業(yè)中的應用。

2.出示印糕模具,示范用面粉團填充模具復制糕點的方法。

3.生活中許多東西可以復制,動物可以復制嗎?(教師利用圖片簡單介紹“生物克隆技術――動物的復制”。)

四、操作活動

1.提供五個組的操作區(qū)域,引導幼兒按意愿選擇操作內容,學習各種復制方法。這五個組的活動分別是:①復制平面圖樣;②用復寫紙、拷貝紙復制卡通圖案;③用印章、鉛字復印;④用面粉團復制糕點;⑤用橡皮泥、規(guī)則模具復制小用具等。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并盡可能去各個組活動。

3.請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活動情況,體驗復制活動帶來的樂趣。

4.展示幼兒的復制作品,使幼兒獲得成功體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2

目的: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力的傳遞現象,知道直線傳得快、曲線傳得慢的道理以及簡單的終止力傳遞的方法。

2.培養(yǎng)幼兒大膽探索、仔細觀察和主動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體驗合作的樂趣。

準備:

現成的多米諾骨牌或由木板鋸成的長木條若干、排列示意圖三張(如圖)、錄像帶。

過程:

一、引起興趣

1.我們已玩過“擊棋子”的游戲,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好了新的材料,你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三組來玩“擊木塊”的游戲。

2.出示排列示意圖(如圖),引導幼兒分組討論本組準備按哪種方式排列木塊。

〔評:教師用簡潔的語言迅速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自由結伴、自主選擇排列形式這一做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感受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

二、體驗力的傳遞現象

1.三組幼兒分別協商排列木塊的方式,并嘗試推擊木塊,體驗力的傳遞現象。

2.集體討論:為什么有的組搭得快,有的組搭得慢?為什么有的組搭的木塊倒得慢,有的倒得快?(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3.引導各組幼兒在吸取其他小組經驗的基礎上再操作一遍,然后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4.教師小結:排得快慢與小組合作情況有關,木塊倒得快慢與排列線路有關。

〔評: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不是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得出結論,鼓勵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體驗與感想。〕

三、探索終止力傳遞的方法

1.將木塊排列好以后,如果我們不小心碰倒其中一塊,就會使它后面的木塊也連續(xù)倒下。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想個什么好辦法阻止木塊繼續(xù)倒下呢?

2.各組幼兒分別通過操作,探索阻隔的方法。

3.請每組派代表介紹自己組的阻隔方法,教師根據各組交流的情況小結:排木塊時大家應努力協作,盡量放穩(wěn)木塊。如果不小心碰倒了,只要將手掌插入其中或趕緊抽掉后面的一塊,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木塊倒下。

4.每組幼兒分別運用其他小組的阻隔方法進行嘗試。

〔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著重培養(yǎng)幼兒的是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tài)度和思維的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交流

1.各小組分別交換排列示意圖,幼兒繼續(xù)合作排列木塊并推擊,看看排列線路與力的傳遞之間有什么關系。

2.在幼兒操作實踐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懂得:力的傳遞速度與其排列線路有關,直線傳得快,曲線傳得慢,路線越彎曲,速度就越慢。

3.看錄像了解生活中力傳遞現象的應用情況,如打桌球、打保齡球、打玻璃彈珠等。

4.力的傳遞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家找一找再來告訴大家。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3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墻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于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fā)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準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并會用多種方法制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里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墻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從哪里來的?它為什么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墻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么會變化?

①墻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墻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fā)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制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fā)現了什么。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制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于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fā)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于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采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fā)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于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并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fā)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fā)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fā)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fā)生變化的現象,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4

一、設計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園的科技節(jié)活動中,幼兒對一種會發(fā)光、發(fā)聲的陀螺很感興趣,孩子們討論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覺到可以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來進行一次“轉動”的活動。

二、活動目標:

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發(fā)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欲望。

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三、活動準備:

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輪子、繩子、風車、火柴棒、蓋子、紙片等。

學具:手巾花、陀螺、發(fā)條玩具、錄音機、轉椅、鐘表等。

四、活動過程:

1、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幼兒操作教師提供的各種能夠轉動的玩具,鼓勵幼兒發(fā)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夠在集體面前大膽表述。

(2)教師投放半成品,幼兒再次探索操作。鼓勵幼兒想辦法,做個會轉動的小玩具:使不能夠轉動的物品轉動起來。玩的時候邊玩邊看,看看你能發(fā)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3)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大膽地告訴同伴,并請想法奇特的幼兒演示,鼓勵幼兒為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2、游戲“找一找”:感受轉動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轉動的興趣及創(chuàng)新的欲望。

(1)幼兒自由討論:聰明的人,讓許多東西都轉動起來,來方便我們的生活,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能轉動的物體,以及轉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好處?

(2)集體交流,

你發(fā)現了什么能轉動?××轉動了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3)、幼兒觀看幻燈:轉動在現代科技中應用。

3、發(fā)散思維:

如果你是小小發(fā)明家,你想讓什么轉動起來?轉動以后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呢?”

4、通過游戲,讓幼兒發(fā)現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1)師:“你能讓自己的身體也轉動起來嗎?”

(2)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有那些部位也能轉動起來,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傷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讓身體的那個部分轉動起來了?請你來試一試。

(4)“如果我們身體的一些部位(如頭不能轉了)不能轉動了,行不行?”

(5)“我們的身體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轉動起來,讓我們做事、運動更靈活!

五、活動延伸:

老師和幼兒一同到室外尋找可以轉動的物體。

利用談話鼓勵幼兒繼續(xù)尋找、探索、發(fā)現日常生活中有關轉動的物體。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大全5

(一)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的觀察與動手探索,發(fā)現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輕,二是底面大圓滑。

2、簡單了解物體重心,物體底面面積的大小與穩(wěn)定性之間的簡單科學道理。

3、萌發(fā)幼兒對科學的探索欲望。

(二)活動準備:

不倒翁數個;木板、錐體等物體若干。

(三) 活動過程:

1、 謎語導入:一個老爺爺,別看年紀大,走路左右擺,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1)、教師讓不倒翁動起來,并提出問題,不倒翁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兒分組,帶著問題去操作、探索和發(fā)現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

3、 進入集體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樣子?它的頂部是什么樣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過程你發(fā)現了什么?

(2)、不倒翁為什么不倒?

(3)、教師小結: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體上重下輕,底部有一塊較重的鐵塊;二是底面面積較大并且圓滑,向一邊傾斜時,重力的作用使它搖擺起來。

4、 探索重心、物體底面面積的大小與穩(wěn)定性之間的簡單道理。

(1)、幼兒分組操作木板,錐體,讓操作物體站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引領。

(2)、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讓物體站立,尋找發(fā)現物體穩(wěn)定性與物體的什么特征有關系。錐體為什么錐部在下的時,它站立不起來?

(3)、操作不倒翁,讓它左右大搖大擺,發(fā)現重心與重力作用之間的簡單的關系。

5、 教師小結。

(1)、通過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發(fā)現底面面積越大,物體越穩(wěn)定。

(2)、通過操作不倒翁,當不倒翁倒向左邊時,重心和重力作用線在接觸點的右邊,反之相同;不倒翁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產生的作用就越大,擺動就越大。

6、 幼兒邊玩不倒翁邊念兒歌邊動作結束。

7、 附兒歌:不倒翁,真好玩,樣子長的也很獨特;

頭兒小來,腳兒大,頭兒輕來,腳兒重;

左推它不倒,右搖它不倒;

傾斜的越大,擺動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右邊;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左邊;

搖搖搖,擺擺擺,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一)藝術活動:制作不倒翁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制作不倒翁,鞏固 和運用在科學課中學到的科學知識。

(2)、通過制作不倒翁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3)、激發(fā)幼兒在藝術中享受科學帶來的樂趣。

(一) 活動準備:

1、 蛋殼、酸奶瓶、玉米粒,大米,小米,豆子等等。

2、 彩筆,剪刀,膠水,及時貼等等輔助材料。

3、 范例幾個

(三)活動過程:

1、 出示范例,邊玩邊說科學課結束時的兒歌導入課題,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2、 觀察范例,請幼兒說說自己觀察到的不倒翁的制作過程。

(1)、請幼兒搖一搖不倒翁,發(fā)現不倒翁的肚子里首先要有東西,使其有重量。

(2)、發(fā)現一下,在不倒翁肚子里的東西如果很少不倒翁能否不倒?

(3)、不倒翁制作應該先進行那一步,然后呢?為什么?

(4)、講講自己打算制作的不倒翁的樣子是怎么樣的?

3、 分組制作不倒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組進行制作。幼兒制作過程中,教師進行及時、適時的指導,對能力差的幼兒進行示范,及時發(fā)現有創(chuàng)意的幼兒進行表揚。

4、 進行講評活動。先讓幼兒與小伙伴之間互相說說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等。教師進行個別講評,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兒,注意發(fā)現他的作品的優(yōu)點,以激發(fā)其自信心。

5、 與不到翁一起跳舞結束課程。(健康歌的曲子進行伴奏,兒歌是:左搖搖,右搖搖,頭兒小小,腳兒圓圓,頭輕腳重一起來做運動,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搖晃真呀么真可愛!

教育隨筆: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的豐富知識,教育契機隱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細節(jié)。

元旦日日臨近了,每個班都沉浸在元旦節(jié)目的排演中,大班雙語劇的排演中 ,需要個西瓜的道具,用什么做呢?思來想去決定用氣球吹上一定量的氣,然后外加裝飾,可是氣球吹起來后,發(fā)現氣球太輕了,自己就動了,怎么辦呢?孩子們說:“里面加點東西,讓它重點不就行了嗎?是呀,于是我放掉了里面的氣體,把在奇妙的植物主題中幼兒帶來的種子和孩子們一顆一顆地放氣球里去,然后把口扎緊放到了桌子上,這時,李鑫杰小朋友喊道:”老師,老師!氣球不跑了,還左右搖晃起來!和我家的那個玩具不倒翁一樣!可不是嗎!氣球象不倒翁一樣左右搖晃起來,并且不倒下了。我心里暗喜,孩子們又發(fā)現科學的奧秘了。我馬上問:“為什么氣球不跑了?劉力源說:”它肚子里有種子,沉了!我又問:“為什么氣球不倒了呢?孩子有點答不上來了,一個個自言自語地說:“為什么呢?為什么呢?”過了一小回,杜琳林嘟囔著有點不自信的說:“氣球的的底是圓的,還有它下面有種子沉了壓的氣球不倒下?!蔽冶頁P了剛才發(fā)言的孩子,同時對孩子們說:“我也很想知道它為什不倒?剛才小朋友說和不倒翁一樣,明天把自己有不倒翁玩具帶來咱們一起發(fā)現不倒翁為什么不倒,好不好?”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好!

就這樣一堂科學課形成了,在孩子們探索到不倒翁不倒的.科學道理后,又產生了動手制作不倒翁的想法,于是一堂科學和藝術整合的課程形成了。

在藝術課制作不倒翁的過程中,幼兒興趣盎然,積極參與,這時,鄒宇軒小朋友大聲喊:“老師老師!不好了,不倒翁倒了!我連忙過去,原來雞蛋裝上種子等東西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樣搖晃起來,反而是往那推向那倒,我一看馬上明白了,原來放入的種子由于沒有固定,雞蛋歪向哪,其內的種子一起就過去了,所以起不來,我故意裝做沒有辦法的樣子,著急的說:“那怎么辦呀?”孩子們附和著:“對呀!怎么辦呢?孩子們啞然了了一會,潘泰說:“讓種子不跑不就行了嗎?”這一提孩子開了鍋一樣的七嘴八舌的說開了:“用東西壓住!”不行,不行!口小東西進不去!”老師!老師!有了,用雙面膠帶呀!”老師老師!用膠水粘!”我沒有給予他們答案,我說:“孩子們,有這么多的好辦法自己去試試吧!”在嘗試操作中,孩子們即既要考慮別把蛋殼弄破了,考慮酸奶瓶口的大小,又要想辦法把其內的種子固定,孩子熱火朝天的做著,操作的結果最后出來,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把種子裝進蛋殼(或者)后,然后倒上適量的膠水,讓膠水把種子固定在底部。制作現場一片狼籍,有破碎的蛋殼,有廢棄的膠帶,有各色的剪紙……

制作過程中,孩子們在學習中操作,在操作中又學到了和鞏固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