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的目的》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時間:2022-03-12 作者:Anonyme 讀后感

不同的人對于教育的目的有自己的看法,對此有什么感受呢?推薦在思考這個問題的你去讀一讀《教育的目的》這本書,談一談你的感受,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教育的目的》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關《教育的目的》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1

《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寫的一本關于智力教育的書,他在開篇就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yǎng)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yè)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的深邃,又有藝術般的高雅。

自我發(fā)展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fā)展。學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導性的作用,一個人能否成長成才,能否在社會上立足,關鍵是取決于自身的努力程度,當一個人愛學習的時候,無論時間多么緊張,總會擠出時間去學習,甚至會舍棄做其他事情的時間來進行自我提升,當然,學習一兩天很容易,但是堅持很難,要日復一日的堅持,沒有內(nèi)心強大的對學習的熱愛是堅持不下來的。別看學校教育僅具有引導性,但其任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據(jù)不可忽視的地位。學校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在學校中教師是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最久的,因此教師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若一名教師教授大量的科目,卻只是蜻蜓點水地教授一點皮毛,只會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識的被動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師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加以運用,就能夠幫助他們成長成才。

教師要注意了解到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采用符合他們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要采取多種不同的思維訓練方式,一種思維訓練方式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兒童,教師不應該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講就可以一勞永逸地激勵岀一個令人贊賞的班級,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而來的。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在真正地進行學習,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2

當我們埋頭去課程,教學,乃至于許許多多的細枝末節(jié)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很少有人抬著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想一想我們究竟要往何處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什么。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人類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始終在思考,卓越的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的思考,尤其應該給予敬意。

懷特海是機械死板的考試制度的堅決的反對者,他認為,支離破碎的知識、信息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傳授僵死的知識,而是教人們?nèi)绾握莆罩R的藝術,讓知識充滿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在與人的大腦而不是與僵死的物質(zhì)打交道。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判斷力,以及控制復雜情況的能力,使他們在特殊情況下應用理論知識對前景作出展望——所有這些能力不是靠一條體現(xiàn)在各科目考試中的固定規(guī)則所能傳授的。因此他主張,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并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

韓愈的《師說》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于教師的傳統(tǒng)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圣人的學說,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著個性的烙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由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yè)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fā)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fā)育,他更贊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fā)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盲人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yè),出人頭地等等,壓著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仿佛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

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shù)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時,是抱有置疑的態(tài)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著眼于個體的發(fā)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qū)W生灌輸知識,反對讓“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事實上,以往的應試教育正被這只“校外考試”的無形的手操縱著,師生們?yōu)榱私z毫的分數(shù)之爭全心全意地死記硬背著那些“無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極。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適應現(xiàn)實為目標來塑造學生。蒙田說過,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學習是為了發(fā)展個人內(nèi)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xiàn)實面前獲得自由。同時,也正是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對改變現(xiàn)實起到偉大的作用。如果只是為了適應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懷特海反對教育中無活力的概念,其實就是反對為應試而去學習的做法。帶著這樣的目的去學習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記得有次在課上和孩子們提到那個島問題,對這個當前的熱點,孩子們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數(shù)只知道,為了領土主權,所以我們必須收復那個島,而且到時可能會干涉我們的,無非就是美國這個世界好事者。這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一篇文章,在采訪的日本中學生中,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中日戰(zhàn)爭還會再次爆發(fā),而時間,很可能是在大陸收回那個島以后。因為海峽是日本的運輸生命線,一旦失去,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且不從中來談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學生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真正地把地理、歷史及當前的國家經(jīng)濟等問題都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們的中學生還是單純地把知識當成一門課程,當作一個分數(shù)來學習,完全忽略了各個科學領域之間的相關性,更別提用它們來認識所處的世界,并極力地去改變它了。

所以,在素質(zhì)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辦法從思維上更新觀念,不能從根本上革新教育,那會如懷特海所說“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毙抡n改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是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判斷學生的需要,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推動和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許無法簡單地明示,但作為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對于生活的靈感、感悟和創(chuàng)造,“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jié)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苯逃哪康牡降诪楹?,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激活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chuàng)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yǎng)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著鮮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3

人們普遍認為知識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變命運的偉力。掌握了知識,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實上并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懷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闡明,知識應是生命騰飛的基礎,但不合宜的知識學習對兒童是相當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識學習,對兒童有害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學習的知識是僵化的

所謂僵化的知識,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幫助兒童理解生活、解決問題。學習過多的僵化知識,會使兒童背上沉重的知識包袱,使其思想呆滯。

然而,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如今兒童學習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是僵化的知識。例如,兒童學習音樂學科時,被要求記憶大量的有關音樂家的信息;學習美術時,被要求記憶各類門派的作畫風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學習語文學科時,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無實用意義的文學常識……這些僵化的知識,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對于兒童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幾無益處。

懷特海認為,童年是智力發(fā)展的浪漫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懵懂地面對若隱若現(xiàn)的內(nèi)容,不知所措?yún)s又興奮異常。此時的知識學習,應努力追求讓兒童的心靈中編織出一幅和諧的、繽紛的圖案。若在此時讓兒童記憶過多僵化的知識,那將會撲滅兒童學習的欲望,折斷兒童想象的翅膀,挫傷兒童學習的熱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發(fā)展的浪漫階段,讓兒童學習少量的原理性知識,便為兒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利于兒童獨立構建五彩繽紛的心靈世界,也有利于兒童保持對學習的浪漫情感,為后期的精確學習、綜合學習奠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習過程是灌輸式的

懷特海認為:“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恒活動著的?!敝R,是客觀性的存在,其本身并無意義,只有在被挖掘、被運用時,才煥發(fā)出令人矚目的光輝。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伴隨著發(fā)現(xiàn)、猜想、推理、驗證的探究過程,而不是被迫地強制性的灌輸過程。

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指出:“學生對灌輸?shù)闹R存儲得越多,就越不能培養(yǎng)其作為世界改造者對世界進行干預而產(chǎn)生的批判意識?!迸幸庾R,是批判得以發(fā)生的關鍵性前提。喪失了批判意識的人,將淪為沒有自主思想的“奴隸”,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機遇。

然而,灌輸式學習不僅讓兒童淪為沒有批評意識的“知識奴隸”,也讓兒童的自主學習力變得衰弱乃至幾近喪失。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誕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學生。這就充分說明人天生具有學習力。灌輸式學習,會無情地剝奪了兒童自主學習的機遇,也會逐漸削弱了兒童天生的學習力。正如懷特海所言,在較小的年紀反復灌輸精確的知識,就會扼殺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求知興趣。

灌輸式學習的實質(zhì),是對兒童智力發(fā)展規(guī)律的漠視,是對兒童生命成長的一種戕害。

(三)所學的知識不被運用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關于知識的運用是這樣論述的:“教育是教人們?nèi)绾芜\用知識的藝術”、“知識的重要性在于它的運用,在于我們對它的能動的掌握——也就是說,在于智慧”。這就告訴我們,兒童只有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才能將知識轉(zhuǎn)化為智慧,才能變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當下的中小學校園里,知識不被運用或“偽運用”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由于受應試的影響,兒童大多只是在思維世界中運用知識,在考卷中呈現(xiàn)運用知識的過程和結(jié)果。事實上,在紙上運用知識,與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兒童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卻解決不了任何實際的問題。例如,有的兒童在數(shù)學考試中能正確解答關于分數(shù)的題目,卻不會在生活中運用分數(shù)的概念和原理去解決關于“分配”的問題。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們要記?。骸安荒芗右岳玫闹R是相當有害的”“知識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xiàn)在”。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運用的知識,是毫無活力的知識,是不能與兒童的生命產(chǎn)生深刻共鳴的,也是無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彩的。

因此,要讓知識具有改造個體生活、改變?nèi)松\、乃至改造世界的偉力,作為教育者,我們理應讓兒童的知識學習與實際生活建立聯(lián)結(jié),避免讓知識的學習變成對兒童的毒害。我們要讓兒童學習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識,并讓兒童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挖掘知識的驚喜和運用知識的興奮。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長為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