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二的讀后感6篇

時間:2023-10-01 作者:couple 讀后感

寫讀后感不僅是對書中內(nèi)容的總結(jié),還可以是我們對文學作品情感和情感的表達,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體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學二的讀后感6篇,供大家參考。

大學二的讀后感6篇

大學二的讀后感篇1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著救國,他們經(jīng)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fā)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yǎng)國民的獨立人格,并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xiàn)代科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chǎn)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么“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并走到一起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么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xiàn)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于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xiàn)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xiàn)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積極投身于革新運動中,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fā)有為,積極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二的讀后感篇2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生活和命運的回顧,展現(xiàn)了世紀之交廣闊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在我讀的書目里,我最喜歡的就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淚流滿面,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在人間》,我又為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讀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學》,我被主人公在社會大學鍛煉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講主人公阿廖沙小時候父親病故,9歲時跟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親眼看見毒打兒童等令人作嘔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卻給他講了許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對文學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

十一歲時由于外祖父家業(yè)破敗,無法養(yǎng)育他,他便到社會上打工,獨立生活。

在十六歲那年,阿廖沙獲得了自由。他一直想上大學,可是那時的大學對窮苦學生關著大門的。終于,有一個“特別大學”—專門收留窮苦學生的學校向阿廖沙敞開了大門,阿廖沙終于開始了新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的是差得太遠了,我從小就有父母的'關心,可是我卻總說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別人。在學習上,我時不時嫌學習悶啊,煩啊,一點也不主動,小阿廖沙把學習當成樂趣,而我卻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的負擔。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艱難的,可是文學給他帶來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逐漸走向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輕松,那么我就更應該向阿廖沙一樣去好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將來建設祖國的明天貢獻力量。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一書像明燈,像豐碑,閃爍心頭;像多彩的陽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錦的征程。

大學二的讀后感篇3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中,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最喜歡的一本就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這本書中有許多英雄人物值得敬佩,我最敬佩的人莫過于蜀國大將軍趙云。

本書中有一篇故事讓我記憶深刻,那就是《趙子龍大戰(zhàn)長坂坡》。在這個故事中,趙云單槍匹馬沖殺進曹操50萬大軍中,歷經(jīng)七進七出,殺死曹操56名戰(zhàn)將,救出了糜竺、簡雍、甘夫人等人。最后一次沖進敵陣,趙云可謂是精疲力盡、九死一生,終于尋找到自己的少主阿斗,并成功的將他送到了主公劉備的身邊。在這一章節(jié)中,我感受到了趙云英勇獨特、勇者無懼的錚錚血性,每當讀到此處,我的眼前就好像有一位沙場大將揮舞長槍迎面沖殺而來,讓我心中激動不已。

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一次又一次被趙云這種舍身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久久不能平靜。像他這種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安危和生命,在戰(zhàn)場上用全部身心去沖殺,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去保護蜀國少主的行為深深地打動著我。我想,趙云是不怕死嗎?應該不是,因為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為什么趙云能夠在戰(zhàn)場上奮不顧身的七進七出呢?答案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勇者無懼。只要是心中有理想,有信念,為了國家和民族,真正的英雄一定會勇往直前,不懼生死。

在以前的閱讀過程中,我也明白像趙云這樣勇者無懼的英雄,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南宋大元帥岳飛,就是一位。岳元帥的勇敢可以說家喻戶曉了,他從小就立下報國之心,讓母親在背后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他還說:“小小繡花針有何怕,如果連這繡花針之痛都忍受不了,如何到前線保家衛(wèi)國?”長大后,他果然不負母望,成為了歷的大英雄。為了抗擊金國的侵略,為了自己國家的統(tǒng)一事業(yè),岳元帥勇者無懼,一往無前,他帶領岳家軍一次次打敗后金軍,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纯礆v的英雄,再想一想自己,我不禁為自己以前的膽小怯懦汗顏了。我已經(jīng)是一個五年級的少先隊員了,在春節(jié)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只小黃狗沖我汪汪叫,我都嚇的一下子撲倒在了媽媽的懷里,直到過去了好久還沒有緩過神來。還有一次,跟小朋友們進行一次障礙跳遠的時候,一段不到一米寬的小河溝都讓我望而卻步了,這不正是缺少“勇者無懼”的精神嗎?

正如茨威格所說“勇敢是處于逆境時的光芒?!笔前?,古今英雄好漢哪一個不勇敢,任何一位愛國者都是勇者無懼的典范。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夠當英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像趙云一樣,做一個勇者無懼的人。

大學二的讀后感篇4

在這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jié),在敘事者的推薦下,我終于鼓起勇氣拿起讀不懂,所以一直不愿讀的《大學·中庸》,開始讀時覺得很吃力,太難懂,后來我一字一句把原文和翻譯抄寫在一起,對照翻譯再去讀原文,一遍一遍反復讀,便被經(jīng)典所折服,嘆服于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更感嘆于其中文字之簡練、濃縮之精華!

雖然整本書已讀過,可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所限,對于讀通、讀透里面的內(nèi)容還是很難的,需要重復來讀、來感悟。即使讀的不是那么透徹,書中仍有一些段落和語句讓我深有感觸。

首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币馑际牵合胍屪陨砭哂忻赖拢鸵榷苏约旱乃枷?想讓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想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就要先讓自己得到知識;要想得到知識,就要讓自己認識、鉆研世上的萬事萬物;得到知識在于能夠認真地推究世上的萬事萬物。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一句更觸動我的內(nèi)心,讓我反思更多。當我們把正在接受其他課程學習的同學喊到辦公室,對其進行自己所教學科的補課學習時,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還是為了自己的教學成績?當兩個不同的學生犯了完全一樣的錯誤,我們真的能做到用同樣的態(tài)度和方式對待與處理嗎?當我們被學生或是家長不理解時,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堅守初心,執(zhí)著該有的教育嗎……太多的過往在腦海重演,我想,如果我們真正端正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自身的美德,很多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其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今天更新了,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保持更新。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一直保持原有的固定思想和方法,不想著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辦法,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是難以教出創(chuàng)新型的學生的。

再次,“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币馑际牵壕幼约鹤龅侥撤N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別人;自己不做某種惡事,然后才去責怪別人。讀到這段話的時候,內(nèi)心不免有些慚愧,作為一名老師,我經(jīng)常告訴學生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堅持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意義,而自己卻很少有真正的閱讀,也沒有在某些事情上有過很久的堅持。還有一些家長,也會經(jīng)常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很高的要求,但是自己卻從來不會作為孩子的榜樣先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能以身作則,卻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這大概是有違原則的吧。其實,有些時候,我們想讓孩子做什么事,并不一定要用言語去要求和強制,想讓孩子做什么,我們就先行動起來,孩子就會在這種以身作則的潛移默化中發(fā)生我們期待的行為和變化,從而更好地成長。

最后,“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比绻娴哪軌蚴棺约憾苏也幌蛩饲笾@樣就不會有怨恨。對上不埋怨天,對下不埋怨他人。凡事學會從自身找原因,一切問題就好解決,如果一直怨天尤人,生活則會黯淡無光,生命也會毫無意義,記住“我變了,世界就變了”。

當然,經(jīng)典帶給我的絕不是這一點點感受,它讓我的心靈滋潤起來,更讓生命充滿了活力,對很多事突然有了釋懷的感覺和灑脫的情懷。再次重復品讀,發(fā)現(xiàn)書中內(nèi)容都是有所聯(lián)系,并非獨立存在的,靜下心來,讀進心里,經(jīng)典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奇跡。

大學二的讀后感篇5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如同良師益友,好的閱讀如同一縷陽光。閱讀讓我們變得陽光,讓生活變得美好。

?我的大學》這本書與《童年》、《在人間》合稱為“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段业拇髮W》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在十六歲時,懷著上大學的愿望,告別了親人,來到了伏爾加河岸,本來信心滿滿的高爾基看到了現(xiàn)實社會的殘酷,這一切使高爾基的美好愿望化為炮灰。但為了生存,他受雇去工作,他熱愛讀書,但在工作中卻被再三警告不能看書。后來,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成了高爾基人生中的第一所大學。雖然他沒能在真正的大學中讀書,但他在這個社會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情,這些苦難磨練了高爾基,使他的思想變得成熟。

從書中,我們看出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那時候的他雖然生活的社會的底層,但他甘愿與眾多勞苦大眾一起奮斗,他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的思想影響,他如饑似渴的從書籍中汲取營養(yǎng),因此,高爾基才會說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話。由此,他從社會底層攀爬上了文化的高峰。

透過書,我從高爾基身上看到了看書的重要性,高爾基的那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永遠是真理,我從高爾基身上學會了:從容鎮(zhèn)定地去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隨機應變,以不變應萬變。

大學二的讀后感篇6

?我的大學》是描寫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書。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他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經(jīng)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的大學夢很快就破滅了。不久就參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附近流浪,和搬運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們傳播著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秘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等,這所特殊的大學——社會為他展現(xiàn)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新天地。

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里。他會很早發(fā)現(xiàn)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巖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干,自個兒養(yǎng)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里,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面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己說:“苦難的日子里我變得更加堅強了,生活環(huán)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蹦晟賳渭儯诳嚯y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高爾基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向我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有長有困難,但是只有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辟一條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