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全球通史》讀書筆記優(yōu)秀范文4篇

時間:2021-12-25 作者:Mute 讀后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它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開拓我們的視野,還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價值。 讀完《全球通史》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全球通史》讀書筆記優(yōu)秀范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關《全球通史》讀書筆記優(yōu)秀范文4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1

今天閑來無事,隨手翻看了一下以前寫的讀書筆記,看到《全球通史》時,覺得有幾句挺不錯的,整理了一下。

當穆斯林帝國與中國對外界文明不屑一顧時,歐洲人卻被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吸引,所著迷。

16、17世紀時,歐洲人驚訝,在掠奪時仍表現出謙卑,有時候甚至焦急地探求良知。但之后,歐洲變得越來越粗暴、冷酷和褊狹。對待古老文明正如曾經被對待的輕蔑,習慣于自己的領先地位。

歐洲初始資源的貧瘠,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不斷尋求對外學習和擴張。將自己置于最低位,以一種謙卑的心去看他人,或許會有許多新的發(fā)現。中國的落后當然在于它的自大,儒家文明一直向國人灌輸著中庸之道,卻忽視了長此下去,當儒家本身完全成為了一種統治工具時,沒有新的思想的碰撞,安于現實,乃至自滿情緒的不斷上漲?!疤斐蠂钡淖跃邮沟媒y治階級完全忽視了外來文明,不僅摧毀了剛剛發(fā)展起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扼殺了中國當時的一切希望。

在古代,存在著一種反對將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與體力勞動結合起來的強烈偏見。近代以前,思想家與勞動者一直是分開打。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的形而上學思想,對具體事物,實際技藝不感興趣,而追求世界的本源,萬物的本質。近代,隨著資本的擴張,文藝復興階段的影響,歐洲人為了尋求更大的利潤,開始重視技術,為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也就帶來了歐洲的繁盛。

科學革命所帶來的改變之所以遠遠高于農業(yè)革命所帶來的在于它的研究方法——科學本身包含了無限進步的可能,而且它是屬于全人類的。

18世紀80年代生產力的驚人進步似的機械化工廠體系不再依賴現有的需要,而是創(chuàng)造出新的需要,不斷去刺激消費。

英國之所以可以首先發(fā)起工業(yè)革命,當然不僅僅是瓦特的功勞,更在于它獨特的背景條件:社會結構的合理,重商主義的流行,商業(yè)制度的建立,流動資本的豐富,海外市場的刺激,科學、哲學底蘊的爆發(fā)。

在我們分析事情原因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聯系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背景條件,探求根本原因,以及預見它所導致的結果。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2

從磚木取火開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誰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喪葬。是由何而來。誰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讀完書,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樹葉、野草、枝蔓覆蓋掉的石碑或廟宇前,對著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噓不已,發(fā)出由衷的贊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數十個世紀的石頭,還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而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失落的文明,還有遺留下的歷史的謎團,也等待著人們去揭曉。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歷經喧囂卻最終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國,非洲古埃及文明,亞洲巴比倫古城,還有希臘羅馬文化的文明遺跡,無處不告訴我們,在地球文明的縫隙間,喜多目前處于弱勢的文明都曾創(chuàng)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跡,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記錄。雖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長存。我覺得去追尋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視的。

讀完它,我的腦海里不只是那些嘆為觀止的文明遺跡,更多的是對文明的感嘆。遠古時期的人們雖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們的那種為了目標而努力的精神打動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實不是逼迫奴隸去強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羅河都會發(fā)大水,下埃及的居民們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沒了,他們都是自愿的為了神而工作的。雖然這種神論,在當今社會不認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覺到了,他們?yōu)榱诵闹械男拍?,堅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種精神。確實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所缺少的。盡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議,但那些神秘的令人無法相信的建筑卻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驕傲的記載著這個民族,這個王朝最輝煌最鼎盛的時期?;蛟S世界的歷史真的很長,被湮沒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國家都很多,有誰會記得那些已經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為消失了就不去尋找。我始終認為古人所能領悟的境界比我們現代人高,往往越是復雜的事務,越是要用最簡單的思維去思考。從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質樸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來瑪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瑪雅之前居然還有個奧爾梅克文明。這個文明被發(fā)現之前,對于人們來說都是一個神話,它是被湮沒在熱帶雨林里的文明。再說說古羅馬,最出名的就是羅馬的競技場和羅馬人的沐浴,他們的洗浴方式也被現代人沿用著,在當時大浴場是貴族和平民交際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那里經常有樂隊演奏,還有詩人和戲劇家在朗誦自己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動的場所。它的存在使得社會的等級變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個舞臺,沒有貴賤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著,各種思維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進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國初期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他開創(chuàng)了學術和自由的理論,使得那時候的北大迅速發(fā)展。這段百家爭辯,思想碰撞的時期,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學術的進步。這樣想來,如今我們的社會就是缺少了這樣一個平臺,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事務本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人類所領悟的意境卻是無限的。

轉眼又到了希臘,說到希臘,第一個聯想的恐怕就是希臘的詩歌和戲劇。希臘有很多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在當時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到戲院看戲,伯利克里當政時發(fā)布了一項法令,在公共節(jié)日時,給每位公民發(fā)放相當于一天生活費的津貼。這樣大大的促進了公民的積極性。使得再窮苦的人民也能受到優(yōu)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當時的文化層次。在當下,有多少人因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對藝術的熱愛,藝術可以表現出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現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無休止的學習,讓我們都無暇去關注藝術。盲目的尋求金錢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實失去的才是最寶貴的。讓我們偶爾學習下顧希臘人,聽聽詩歌,品品歌劇。

漫長的古代之旅完結了,但是尋找失落文明的腳步不會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種的滅絕一樣。至今人們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話是怎么來的。就如中國而言,有五十六個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這些文明,因為它們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他們的心血。有時,我經常會想到,關于情感的很多問題。人常常會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種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時也是理智最大的對手。其實我覺得復雜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應該大聲的說出來。釋放心里堆積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讓身邊的人去領悟,去感受。

我覺得在城市中的我們,還缺少了對自然的狂熱。習慣了使用高科技,偶爾會想念一下去郊外野營的時光。但是我覺得,體驗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遠遠比學會使用高科技產品來的復雜。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3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買下這兩本書《全球通史》的上下冊,原由有二,一者想進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當然以全球的角度來出發(fā),這些恩怨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內部矛盾,像鄰里的打雞罵狗。而事實上我們又身在其中,不能從過去跳出來,畢竟那些欺凌實實在在血淋淋地發(fā)生了。那是歷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卻;二者想看看美國歷史學家眼中的全球歷史,它們眼中的中國,國人,畢竟,教課書難免有一面之詞之嫌嗎。

迫不及待的開篇,盡然讓縈繞我腦中多年的異想天開找著一些“理論根據”,記來博今后一笑。由有學過一些電子、化學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像電流的流動,電子作為實在存在的物質在導體中流動形成電流,但電子的流動并沒有改變導體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銀線連接金線有電流流過,金線并沒有得到銀線的電子而變成銀子,原因是原子核沒有被改變,但并不能否認金接受了銀的某些東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為一個生命單位,每天和外界發(fā)生著各種信息(能量等)的交換,但你并沒有變成我,我也沒有變成你,但相對親近的人在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轉變,這就是為什么有“夫妻相”一說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記憶的最小物質載體呢,它會不會飄蕩起來,形成“魂魄”.而這一記憶的物資載體會不會因為被活的生命體(人)交換而體現原生命的部分特征。這樣說來,魂魄附體就不是一個迷信話題,而是一個科學課題。我們的五千年典籍中,這樣的記載何其多也。書中美國這位老先生講道:“電子、質子和中子相互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互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在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有一類有機聚合體形成了生物?!?

也就是說把人微觀了分,人無非是一堆有機聚合體,或說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只不過是它們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如此應證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極限,在我看來,宏觀世界外還有宏觀,沒有盡頭,微觀世界內仍可微觀,無窮盡也。也就說,大永遠可以再大,小永遠可以無限的小,沒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絕對,大與小的比較只能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進行。這樣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發(fā)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還有宇宙,總有一個地方也會形成有機聚合體而又生物。微觀世界的人的記憶的載體(一個比中子、質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發(fā)展而被捕獲,一夜之間大學畢業(yè)完全不是夢想。抓一兩個魂魄粒子解密其附著的信息成為可能。物資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總有一種粒子攜帶一種不同層面的特征展現,把人看成一粒子時,展現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細胞,然每一細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F在基因技術說明基因是你區(qū)別他人的最小單位,而總有更小的粒子去決定有這樣的基因表現。一直微觀下去,我怕會出現人和石頭或水的組成的最小單元體是相同的結論,我輩還是不做討論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歡,“人類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變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huán)境。”但不敢茍同。按以上理論,沒有基因的改變,人類應該還時有機聚合體或生物,正是系列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的基因的改變,才會有進化(如果人類進化是真的話),不會有由基因改變而由有機聚合體逐步進化成人時,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變了,因為環(huán)境從沒有停止改變過,而且正是由于人類的破壞,環(huán)境的改變的更加劇烈。這也成為我們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們人類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終極,而應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具體在哪個階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許有一天的研究會發(fā)現,人類生命體只是更高生命體的載體也說不定。

歷史學家對文化的論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環(huán)境被稱為文化”。一切由人類而改變體現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圖騰、記錄的文字、載歌載舞無不體現著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學中文化為上層建筑的論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確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4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不世出的梟雄唐太宗的名言。但問題是:怎樣看“古”、看到哪個范圍的“古”、看誰寫給你的“古”?這或會知道不一樣的“興替”?!度蛲ㄊ贰?,這本書實在是太厚了,論述范圍太廣了,100多萬字,全是干貨,一段話可能就是數十年對世界影響甚大的戰(zhàn)爭,三五行可能就講完了推動人類進步數百年的一個牛逼發(fā)現,像亞里士多德這種超級猛人也只能占據半頁紙而已……。因此錙銖積累的讀完了前兩篇,從史前文化到中世紀之前,已然覺得獲益良多。

1、讀這本書首先是擴充知識面。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據說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等并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之一。就第一、二的部分看,雖然還沒講到中世紀、宗教、十字軍東征等,光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迦太基、孔雀王朝、特里克文明等等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說模模糊糊的故事,足夠幫我們把數千年前發(fā)生在地球各個角落的大事、牛人串起來了。但是串同時發(fā)現腦子“知識越多越混亂”,最后干脆花了一整天時間將公元5世紀之前的全球主要文明的歷史做了下圖,不枉白讀此書(一部分)。

2、除了知識的積累,最重要的是更換看世界的、看問題的視角。有句話講,讀過的信息只有結合你的思考才真正成為你自己的知識。舉個例子,中國史講王朝興替,總要歸結到上一個王朝腐朽沒落,帝王昏庸,新的王朝締造者順應民心,雄才大略,克難奮進,終于救人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談笑間成就雄圖霸業(yè)。真如此嗎?至少斯塔夫里阿諾斯不完全這么看。

不少時候王朝的更替并不是舊的王朝太腐朽或者新的王朝更文明、更進步。比如歷代中國對抗北邊游牧民族的沖擊,這不單純是某個些君主的問題或者是所謂王朝中后期皇帝的能力不足問題,這就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數千年沖突,當農耕文明統治較好,戰(zhàn)備較強,游牧民族就難沖進來,而一旦稍有不慎,則游牧民族就有機可乘;又或者是技術的進步加強了游牧民族的攻擊能力,比如馴馬技術提高,甚至可能只是馬鐙的發(fā)明方便了騎手解放雙手,極大的增強了戰(zhàn)斗力。又或者,比如周代商,是因為冶鐵技術的進步,邊緣的游牧民族獲得了更多的攻擊能力而已。所以一個近些年已經開始被廣大“愚民”重新清楚的是,中國古代那么多亡國之君真的都是那么無道嗎?至少隋煬、崇禎包括光緒(慈禧)都不是完全如此。(也讓我們想起諾基亞說的,我們什么也沒干,我們投入的科研經費是蘋果的數倍,但我們輸了;或者是那句“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再見都不會說”。)

3、與大多數中國歷史書以政治經濟為主線、文化為輔線(或許)、科學技術偶爾出場演個路人甲不同,這本書花了很多篇幅去講技術對于世界推動的重要性,包括在文明的更替(采集——狩獵——游牧——農耕——工業(yè))中,技術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是決定性的。這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歷史,甚至有助于我們理解現實,比如為什么米國不斷出現從造輪船、造飛機到現在造spaceX、造alphago這樣的技術應用追求狂人;比如《權力的游戲》中的瓦雷利亞鋼怎么或隱或現占據那么多戲份。

當然,這本書或許也只是一家之言。傳播學上說,你看到的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但無論如何,多看幾個“別人想讓你看到的”,才更有可能清楚什么才是“你應該看到的”。

煮酒論史,酒好,史料也要好。我有歷史,你有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