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讀后感推薦8篇

時間:2024-06-26 作者:loser 讀后感

讀后感是對書中語言和表達方式的欣賞和評價,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總結(jié)和歸納書中的重要觀點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汪曾祺》讀后感推薦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汪曾祺》讀后感推薦8篇

《汪曾祺》讀后感篇1

我和汪曾祺雖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間那種熱情和幸福,我讀起來也能感同身受,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很愛生活。讀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紅葉,可是汪先生卻還寫到了北京秋天的雞冠花、鳳仙花、秋海棠、黃櫨、爬山虎……他筆下北京的秋海棠尤其可愛“銀星海棠,大葉甚堅厚,上灑銀星,桿亦高壯,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壯,一點兒不像秋天萬物凋敝的樣子。汪先生寫完北京的秋海棠話鋒一轉(zhuǎn),回憶起他家鄉(xiāng)“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親生病過世后,不知道是誰在他母親曾居住的小屋門口種了兩三棵秋海棠。這秋海棠雖然花色蒼白,卻在秋天也能開花。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會想到他的母親。讀到這里我很感動,這秋海棠就猶如他的母親,潔白而讓人哀傷,雖然離開了,但還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節(jié)我也買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寫的,它也是四個花瓣。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嬌嫩的花瓣微垂在綠油油的枝葉上。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連澆水也格外小心。我聽賣花人說它喜陽,就把它放在窗前。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陽光,曬了半天時間,它的花就落了、葉子也開始卷了。我趕緊把它轉(zhuǎn)移到?jīng)]有陽光直射的書桌上,天天澆水,一周后才恢復生機。海棠花真是很嬌弱,但我會照顧好它,因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樣,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讀后感篇2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傾述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nèi)缤x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diào),向我們講述著曾經(jīng)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讀后感篇3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jié)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么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著。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后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著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頭的松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xiàn)。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zhí)熳?,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向往著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著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并不怎么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可人們可從他那看似平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的余溫,讓人對這塵世難舍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xiàn)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讀后感篇4

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jié)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guī)的羈絆。這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xiàn)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yōu)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jīng)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jīng)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jīng)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倍嗝赖拿鑼懓?,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tài)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后終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產(chǎn)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學者說 ——讀《汪曾祺散文選》有感

近來拜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選,對其提到的兩位學者深有感觸。所謂,學者說,說學者,學著說。“屬于全國人民的,首先是屬于北京人的”老舍先生,“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的沈從文先生。從汪曾祺的“只言片語”之中,卻描繪出一個個鮮活的學者,他們不僅嚴謹治學,而且懂生活,愛生活。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

汪曾祺先生在此文中詳細講述了沈從文先生的創(chuàng)作課。這位先生“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不善講課善談天,讀書為學“雜知識”。

創(chuàng)作可以教嗎?這是我讀書時的第一疑問。細細讀來,沈從文先生的創(chuàng)作課不教創(chuàng)作,教授的是情懷,情可恤人間疾苦,懷可得萬斯風情。寫作不是從大學中學來的,作家是社會教導出來的。而沈從文先生是在大學之中以社會之學,用著一口夾雜著方言的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賦予文字以血以肉,授予學生最淳樸的情感。我無法料想,沈從文先生在講臺之上會是何等的意氣風發(fā)?而坐在臺下的汪曾祺先生會是何等的澎湃激昂?

文中的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講臺上的先生,更是生活中的“伯樂”。對于學生的好習作,他會將之寄到報刊上發(fā)表。汪曾祺先生回憶說沈老先生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shù)目。我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沈老先生伏在昏暗的油燈之下,細心地將學生的習作對折再緩緩捋平,將信紙對準信封一點兒一點兒地推入信封,小心翼翼地投入信筒的樣子。想來,才是學者的氣度與胸懷。

煙火氣息的文學匠人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還提到了一位學者——老舍先生。他筆下的老舍先生,不過是個愛養(yǎng)花,喜書畫,歡喜炸醬面的好客“老頭”。你可曾料到老舍先生愛花成性,他的文章都是“俊得花枝助”?我不曾想到這位淡如水的老人會因為一段《當皮箱》而興奮不已。應是不曾料想作為人大代表的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決麻醬問題?多么可愛的一個老人??!多么鮮活的老舍先生!

我除了喜歡老舍先生身上的煙火氣息,更是膜拜他的“文學匠認”的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大國工匠,工匠精神頻繁被提及,我覺得老舍先生便是文學界的“大國工匠”。他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毋庸置疑的高水平,他將老北京的樣貌用文字描繪與筆尖。不僅如此,他更是將中國文藝放在心上。為傳承唐朝的“燕樂”,推廣傳統(tǒng)文化,特地請來演奏這堂活著的古樂。

老舍先生自詡“文藝界盡責的小卒”,我覺得他更是“人一生成功的將帥”。

當今,“磚家”層出不窮,但是真正的學者卻是少之又少。我們作為青年一代,應是要學習老一輩學者的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之道。他們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優(yōu)秀著,同時也在各自的生活中成功著。在浮華的現(xiàn)在,我們——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肩負著國之重任,更是要學習學者的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將學者之風發(fā)揚光大!

學者說,說學者,學碩者。

《汪曾祺》讀后感篇5

花草樹木,悲歡離合,一切尋常的小事構(gòu)成了生活絢麗多彩的畫卷。汪曾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細膩的感受讓他的散文散發(fā)別樣的魅力,它清新,有趣,吸引著我讀下去。其中我最喜歡《尋常茶話》這一篇。

茶,是深受北京人喜愛的一種飲品,在我的家中亦是如此,所以我才對《尋常茶話》這篇文章產(chǎn)生了一些共鳴。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寫了關于茶的很多奇事小事,其中他說到他祖父好喝龍井,這恰好和我姥姥的喝茶習慣愛好一樣。姥姥退休前是教師,平時為了緩解嗓子不適,就愛喝茶,而且還就愛喝龍井茶,一年四季都喝,這習慣已經(jīng)伴隨了姥姥一生。姥姥會在每天早上沏上一杯龍井茶,喝到中午換一次茶葉,再喝到晚上。因為我經(jīng)常去姥姥家,所以自然也喝慣了龍井,而且龍井好壞,一“品”便知。姥姥燒水、挑茶、洗茶、沏茶這個過程,我更是看會了學到了,如今,我也開始了“喝茶之旅”,也成了“品茶大師”。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還說到了老北京愛喝花茶,恰巧我姥爺就是這樣一位喝了一輩子花茶的老北京人。自打姥爺參加工作以來,便每天早上一碗花茶喝到晚上,姥爺喝茶很淡,每次只放一點茶葉,但他只認準“張一元”的茶葉,這個習慣延續(xù)至今。汪曾祺在一次“西湖品茶”中得知好茶需好水,水好,茶才香。我姥姥泡茶的水也從來不用自來水,都是用買來的礦泉水泡茶,因為她也堅信好水出好茶。汪曾祺散文中的語言是那么的靈動,自然和親切,以至于每一個小故事都讓人讀起來是那么的有趣。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們不僅能學到他對文字巧妙的運用,更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是一個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生靈,心靈細膩,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美好的人,這更加深了我對他的喜愛。我們應該像他一樣過好每一天,留心每一件生活中發(fā)生的趣事,這樣你的生活方可更美好。

《汪曾祺》讀后感篇6

生活而能成家,可見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會打理生活,有著各種生活所需的妙招專長,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選了游記和談吃食兩類文章,不免有些遺憾。雖說有個詞語叫管中窺豹,可那窺到的畢竟只是管中的一小點,整個豹子是啥樣誰知道呢。何況一向?qū)τ斡涱惖奈恼虏惶忻啊S斡喂涔?,走走看看,寫下的文字多是浮于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見,這類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雖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現(xiàn)出來,試圖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但很多時候都是讓人霧里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沒有更多人文或其他東西摻入,很難動人,遠不如看看實物實景的圖畫和照片直接而過癮。

整本書看完后,感覺很好。作者語言描繪的功夫很厲害,對景物的描寫很能傳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錯,在我看過的游記里算得上是比較好的。整個節(jié)奏是淡淡的平緩的,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不激不厲,悠悠然,很舒服。讀豐子愷的文章也有這種感覺,那份從容的風采很感人。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這或許就是君子之文吧,讀之可以靜心。

對于吃食,作者是極其用心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對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且不避大小貴賤,南北西東,好與不好,一律有滋有味樂此不疲。讀畢令人頓覺眼界一開,尤其是作者講得野菜的內(nèi)容讓我心動,立即查找有關資料,狠狠補了下有關野菜的課。好多菜就是身邊眼前的東西,都沒怎么關注過。即使是每年都會吃的一些也僅僅是吃過了而已。看著那熟悉的葉片植株感到好親切呀。世事洞明皆學問,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稱誠不我欺。

這本書還有一部分內(nèi)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畫。選了有二十幅畫,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文人情趣。畫的優(yōu)劣不予評論,圖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數(shù)反映了出來,與他的文字風格很搭。

這本書名為“生活家”,編選的文章內(nèi)容主要是游記和吃食。然而讀畢發(fā)現(xiàn)其實主體就是“吃”。因為,除了單說吃的文章,即使是游記,其中但凡能說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聯(lián)系的地方,作者都會毫不猶豫,興致勃勃,大講特講,那怕一件事一段話重復出現(xiàn)也無怨無悔不厭其煩,必盡興而后快。因此很懷疑“生活家”這三個字是否妥當,起碼這本集子里生活的其他方面沒有太多顯現(xiàn)。沒有讀過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夠補足這一遺憾呢?而且據(jù)序言里講,這些文章還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機會能讀一讀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會讓人失望的。

《汪曾祺》讀后感篇7

這幾天在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談了很多,講到了他的父母親,講到了故鄉(xiāng)的風物習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雋美而不失情韻,彌漫著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對往事深厚的情感和驚人的記憶力。

在回顧從前的家時,他這樣寫道:“從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計有這么幾家店鋪: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貨店,一家燒餅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藥店,一家煙店,一家糕店,一家剃頭店,一家布店。”

盡管時隔多年,但舊時家門口的店鋪,先生卻依舊能夠如數(shù)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兒時門前的店鋪,除了雜貨鋪記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顯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那家雜貨鋪是我幼時常去的,幫媽媽買瓶醬油、買袋鹽,雜貨鋪的老板娘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總拿我開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記性,家里的后花園,堂屋里的老爺柜,甚至兒時的小花燈,他全都歷歷在目。他寫他的父親,動情地回憶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風箏、拉胡琴……老先生的一舉一動仿佛就在讀者面前,汪曾祺先生與父親的深厚情感也透進了讀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細細密密的工筆畫,向人們繪聲繪色、不急不緩地講述著高郵的風土人情。

《汪曾祺》讀后感篇8

2020年,是汪曾祺誕生100周年,高郵通過江蘇文藝出版社出了這本書,并且同時發(fā)布有聲讀物。后記里有這樣一句,不負他文字里的鄉(xiāng)愁。雖然是篇很官方的后記,但是這句話還是有些感動到我。

這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生于高郵。第二個部分,口腹鄉(xiāng)情。第三個部分,同行同路。收錄三十八篇散文隨筆,四篇小說,內(nèi)容皆圍繞故鄉(xiāng)的水,草木花卉,食物,親友故交。其中很多篇章,收錄在其他作品集里,曾經(jīng)反復閱讀過很多遍,比如我的家,花園,夏天,葡萄月令,多年父子成兄弟,異秉,受戒等。

拿到這本書,我認認真真的從頭至尾讀了一遍。末了要寫讀后感,依然覺得有點難。汪曾祺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之一,我寫散文的時候不知不覺會有模仿他的腔調(diào),文字營造的氛圍,邯鄲學步。故而心理距離上特別近,潛意識里,他是鄰居,是師長,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正因為這樣,反而不知道從何說起。

下面,我試著從三個方面,談談閱讀這本書的感受。

一是其言。談汪老可能都繞不開他的語言。因為他的語言極富特色,不僅僅是高郵方言那么簡單。他自己在《自報家門》中說得很明白,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好的語言正是如此。汪曾祺的語言看似樸實,但他的樸實,是來自苦心孤詣的錘煉,是精雕細琢之后的沖淡。畢飛宇有篇講稿,評論《受戒》的,在很多場合講過。關于語言,他說,汪曾祺身上的包漿,汪氏語言所特有的包漿。這個包漿就是士大夫氣,就是文人氣。它悠遠、淡定、優(yōu)雅、曖昧。那是時光的積淀,這太迷人了。

這樣的語言,有作者的積淀,修養(yǎng)和脾性在里面,輕易是學不來的。甚至,有汪迷說,想摘錄他作品中的好句子,都是很難的。我很能理解,好的作品就是這樣,不是華麗奪目的詞語。

這里試著摘錄一些。

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

牽?;ǘ堂T绯空绰恫砰_,午時即已萎謝。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他喜歡短句子,如日本的徘句。簡潔,安靜。短句,和長句,交錯呼應,產(chǎn)生優(yōu)雅的韻律。比如《受戒》的開頭。

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兩個短句子,就是開頭兩段。非常意味深長的兩段。

二是其文。我以前有點偏見,覺得白話文運動之后的那一代作家都比較傳統(tǒng),寫作上也因循守舊。后來書讀的多了一點,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井底之蛙。魯迅的某些小說極具探索意識,張愛玲的小說也有很多西方的元素。汪曾祺在《自報家門》說到他的短篇《曇花鶴鬼火》夾帶著意識流的片段,我特意把這篇小說找出來看了一遍,小說是關于一個少年認識世界,體會愛與孤獨的故事,他遇到三樣東西:鄰居老人送的曇花,曠野里的鶴,以及下學路上遇見的鬼火。

“于是李小龍有了兩盆曇花。一盆在他的床前,一盆在他的夢里。”

“世界上的詩人們,你們能找到李小龍的鶴么?”

還有他下雪天看到的一條紅色的河流。都有意識流的東西在里面,他喜歡普魯斯特,伍爾芙,大概受二者影響。

他對小說有相當獨特的見解,他說,我們寧可一個短篇小說像詩,像散文,像戲,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個小說,那只有注定它的死滅。我們那種舊小說,那種標準的短篇小說,必然將是個歷史上的東西。這本書收錄的小說《異秉》,看似行文散淡,卻布局精巧,用詞簡潔,開篇即寫了一個叫王二的人,他漸漸紅火起來的生意,保全堂,寫到保全堂里的人,寫到陶先生和陳相公。這些市井和日常的描寫,都是不動聲色的鋪墊,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好,最后關于異秉的敘述對比強烈,震動人心,幽默會心里有難言的辛酸,同時暗含著某種隱喻。

三是其人。文品和人品往往不相一致,比如郭沫若,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媒體評價他,除了文學寫作,奈保爾就是一個魔鬼。但是汪老是我看到的表里相當和諧的一個作家。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我常常想,儒家思想實在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宗教,它可以讓知識分子安頓內(nèi)心,達到和諧。知乎里有相帖子很熱,標題即是,汪曾祺是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什么叫士大夫?士大夫是指當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士被認為是一種人格標桿,有學問,有操守,有聲望,品德高潔。讀汪曾祺的書,我老是覺得他是一個脾氣很好,有情趣,懂生活,深諳人情世故。一個人的性格或者品行的養(yǎng)成,有很多原因,可能家庭環(huán)境是其一。在《我的祖父祖母》,以及《我的父親》,《我的母親》等散文中,我們看到汪老出生書香門弟,祖父中過拔貢,家里有藥店田莊,祖母是談人格的女兒。父親簡直有點像沈三白,會畫畫,會寫字,會刻印,會樂器,會做風箏等各種精巧玩藝,而且重情重義,他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生母去世早,兩個繼母,并沒有張愛玲那樣的后媽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居然相處融洽。

可能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雖然經(jīng)歷過抗戰(zhàn),被打過右派,他依然是汪曾祺,不會變成魯迅。當然中國不需要兩個魯迅。畢飛宇說,我們看不到他的壯懷激烈、大義凜然,也看不到他“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他平和、沖淡、日常,在美學的趣味上,這是有傳承的,也就是中國美學里頭極為重要的一個標準,那就是“雅”。什么是“雅”?“雅”就是“正”。它不偏執(zhí),它不玩狂飆突進?!罢北仨毺幵诹W的平衡點上,剛剛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冷不熱、不深不淺?!把拧逼鋵嵕褪侵杏??!爸杏埂笔钦軐W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意識形態(tài)的說法。畢飛宇的觀點,這又歸結(jié)到儒家傳統(tǒng)上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