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7篇

時間:2023-01-12 作者:Iraqis 教學計劃

在教學結束之后,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經歷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7篇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篇1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fā)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因為課文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經歷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教師教學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學起來比較辛苦。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學生對于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著眼于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了解紅軍戰(zhàn)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告訴了學生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讓學生查閱十大元帥的資料。上課時,我讓大家把查閱到的十大元帥的資料進行交流。加深學生對時代的理解,時代的認識,所以課前我又搜集了大量關于井岡山以及朱德的相關資料,并制成課件,通過圖片和導讀讓學生了解歷史,走進時代。

本節(jié)課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課上同學們讀書熱情,積極發(fā)言,敢于挑戰(zhàn),課下給家人講了《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以及閱讀了與朱德有關的革命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注入了革命英雄人物的種子,讓他們走進了歷史,走進了那個艱苦奮斗的年代,讓他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輩無私奉獻的結果!

本節(jié)課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讓學生課前預習,結合課文拼音,加上與同學合作,師生合作,利用多次識讀、再認等方式,認識本課生字!

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詞語手冊,觀看課件圖片,師生討論等方式來理解“山高路陡”等詞意,讓學生體會挑糧上山的艱難困苦!體會戰(zhàn)士和朱德挑糧的艱辛,正是這種原因,戰(zhàn)士是“藏”扁擔,朱德是“找”扁擔,兩大對比,兩大主線來講《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先讓他們在小組互相說,然后在全班交流。

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戰(zhàn)士對朱德是愛戴和關心,朱德對戰(zhàn)士是愛護之情!這種同甘同苦的精神正是革命的最寶貴的精神,值得學生細細體會,永遠學習!

最后讓學生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塑造角色走進歷史,體會人物情感!

總之,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zhàn)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yǎng)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篇2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著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于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為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范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并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并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后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里巡視,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

一、詞語類。

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

二、句子。

1、為什么朱德同志會師了?

2、紅軍為什么要儲備糧食呢?

3、為什么大家要爭著去挑糧?

4、大家為什么要藏扁擔呢?

5、為什么大家藏起了扁擔后,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為什么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

6、為什么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成為問題,但在孩子的眼里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為鼓勵孩子們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于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huán)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為什么要藏扁擔呢?為什么大家藏起了扁擔后,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為什么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為什么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篇3

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貴品質,難度似乎大了一點。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介紹朱德這個人物以及他在課文中所處的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再接著講讀重點段落(第三段)。

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為其逐步培養(yǎng)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并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敝械摹安贿h處”來體會當時環(huán)境的危險。

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qū)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并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lián)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為后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xiàn)朱德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革命品質

圖文結合 感知人物形象《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朱德的扁擔》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jù)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zhàn)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表現(xiàn)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為了讓孩子們徹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這種品質,我采用了觀察插圖與分析人物行動的方法:

一、仔細觀察插圖,感受朱德的品質

在弄清了為什么要去挑糧、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認真觀察文中插圖,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們都沒有仔細觀察,只說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戰(zhàn)士一起挑糧。我提醒孩子們要仔細觀察圖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要放過,經過提醒,孩子們的觀察細致多了。有的說看到了朱德挑著糧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說朱德的籮筐里滿滿的,一定很沉;有的說朱德穿著草鞋,戴著斗笠,和戰(zhàn)士們沒有任何區(qū)別;有的說周圍雜草叢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終微笑著,他一定感覺和戰(zhàn)士們在一起很開心……說了很多。從圖中,孩子們看到了朱德同志作為一個將領,始終和戰(zhàn)士們在一起,沒有上下之分,他們感受到了一個親切的朱德,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個沒有架子的朱德,一個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從圖中,孩子們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貴品質。

二、認真分析朱德的行動,體會朱德的品質

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始終引領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動來體會朱德的品質。我先讓孩子們數(shù)一下第三小節(jié)共有幾句話,孩子們數(shù)出了7句,然后我們就一句句來分析。重點分析朱德的穿著、戰(zhàn)士們與朱德的舉動。其中,戰(zhàn)士們與朱德的舉動是重中之重,我問孩子們戰(zhàn)士們?yōu)榱梭w諒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辦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勸、藏,我又問孩子們:當戰(zhàn)士們勸朱德不要去挑糧食時,朱德有怎樣的行動?當戰(zhàn)士們藏了朱德的扁擔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樣的行動?孩子們從文中的“不肯”與“連夜又趕做了一根扁擔,并寫上了‘朱德記’三個字”體會到了朱德的高貴品質。

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地體會朱德的高貴品質,我們還即興編排了課本劇,從孩子們的對話中,我也感受到了孩子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篇4

?朱德的扁擔》講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戰(zhàn)士們?yōu)榱藞允鼐畬礁锩鶕?jù)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擔”為題,與細微處見精神,語言簡潔平時,娓娓道來,既展現(xiàn)了一位以身作則、吃苦在前的紅軍指揮官形象,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對朱德同志的關心、敬愛之情。

教學之前,我給學生們布置了查閱資料的作業(yè),以便于孩子開門更好的理解本課內容。學生對于刻了字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著眼于這根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了解紅軍戰(zhàn)士不畏困難和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學生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向家長了解,或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關于朱德同志的資料,初步認識朱德,課中適時介紹朱德并交代當時的背景,補充講解當時井岡山的軍事形勢,雖寥寥數(shù)語但可以為理解課文內容提供幫助。

在整體感知課文后,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讀了課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提的問題很多,有詞語類:會師、草鞋、斗笠、山高路陡、井岡山根據(jù)地、儲備等;有問題類:大家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擔給藏起來呢?朱德同志為什么又找來了一根扁擔?朱德同志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擔上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等等。引發(fā)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關鍵句“從井岡山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來學習,通過聯(lián)系生活經驗,結合圖畫體會“挑糧路”之長、之險,“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這句話中的“爭”字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進而體會戰(zhàn)士們不怕困難、爭相挑糧的精神。

本課教學中,只學了前兩個自然段,我主要引導學生以督促2悟,并進行隨文識字,大多數(shù)同學對這兩個段落里的字詞掌握較好。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篇5

學校課改處安排了高一各備課組準備一節(jié)課改展示課,很榮幸我能代表物理組來完成這節(jié)課改展示課,我這次講的是《彈力》,從開始準備這節(jié)課到正式講課,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時間,這一周的時間里組里的所有老師都對我的課提出了很寶貴的意見。

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我反復閱讀體會本課的三維目標,努力圍繞三維目標來講好這一節(jié)課。

課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體播放20__年奧運會上何雯娜蹦床的視頻,力圖從生活實踐引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效果,果然,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而且視頻非常精彩,使得學生注意力迅速轉到課堂上來,于是我從這一實際提問,學生們非常積極、踴躍,齊聲回答問題。這樣,我花很少時間就引入了課題。

課堂上,我注重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與老師互動,在顯示微小形變實驗中,我讓同學們自己演示激光實驗,然后提問光點位置發(fā)生變化說明什么,走向課堂中央向同學們演示顯示微小形變的瓶子實驗,效果非常顯著。

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問法,并注意與學生的交流思想,如在顯示微小形變的實驗中,我設計的問題是:1、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2、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彈力的方向,在講述彈力的方向時,我先讓學生做幾道關于彈力方向的練習題,然后,讓幾個學生到講臺上解題,這樣,我能很好地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況做出正確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針對學生各方面的看法,進行評講,使學生的印象變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總結這一堂課,我深深地感到新課改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老師的教學方式,老師的角色已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不僅要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科學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篇6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jù)地,粉粹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zhàn)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xiàn)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xiàn)出廣大戰(zhàn)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边@句話寫出了戰(zhàn)士們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可是”承接從井岡山到茅坪去挑糧路程長路難走的困難,是說雖然種種困難,但是戰(zhàn)士們都爭著去挑。“爭”字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課文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革命隊伍中官兵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的感人場面。課文以“朱德的扁擔”為題,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課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擔”,與題目呼應,既點明了課題,又深化了內涵。

由于孩子對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并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敝械摹安贿h處”來體會當時環(huán)境的危險。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qū)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并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lián)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為后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xiàn)朱德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革命品質??梢灾饕プ×讼胂缶毩?,讓大家想想:戰(zhàn)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zhàn)士們?yōu)槭裁匆乇鈸??藏好了心里會怎么想?朱德發(fā)現(xiàn)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在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反思篇7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課文吧。一拿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急于上網,想去看看對這篇課文的不同設計。一搜索,名師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別吸引我的是將軍晶全國閱讀課的教案和視頻。于是,靜下來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開始的音樂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喜歡;用觸動點起火花,品讀對話,有味;通過對您的設疑,深入理解知音squo;激起又彈一首的激情;結尾的音樂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看著看著,心里有股莫名的沖動: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將軍晶的教學設計,我正沉醉其中,又開始猶豫了:三個都這樣上呢?放棄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風冷雨中冒出的花兒需要勇氣,同樣跳出精彩的教學設計,也需要勇氣。華燈初上,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之旅。依據(jù)課文的寫作特點,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學設計了。初次朗讀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緒亂成一團,直接跳到這里,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讀和理解嗎?心中頓時沒有了底氣,而且這類課文也不是我上課的風格,所以越感心虛。但越讀后面的月光曲畫面,越覺得非上它不可。其實月光曲的意境美,不僅僅是對月光曲給人畫面的美,能成為名曲,還有是美麗的傳說和里面蘊含的內涵。但一切都可以在這一段層層品讀進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確定了目標和教學內容,我開始了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chuàng)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處的環(huán)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于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體驗探究法閱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去讀,去想象腦海中看到了什么畫面,然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談:哪些語言文字讓你讀出了畫面?接著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后,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fā)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xiàn)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后,還讓學生根據(jù)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fā)泄,以達到情感上的升華。最后,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為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fā)展。

但課堂的變化總是無法預設的:

一、讀詞理解,插曲遺憾

在讀詞理解的時候,有個學生說:這些詞語都是描寫水的。當時,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靜、恬靜、清靜,怎么可能是描寫水的呢?我再次發(fā)問:同學們,你們同意嗎?這時,我多么想聽到異類的聲音:老師,我不同意,他們都是描寫靜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意,而且不少學生都一個勁兒的點頭。如果是平時的上課,我一定會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然后讓學生讀中理解它的意思。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詞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為是公開課,所以我猶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時間不夠,但就這樣一個勁兒地問下去,以詞解詞,很難體會。因為我的顧慮,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從字的意思上找區(qū)別。雖然后來學生都理解了,但這種以說來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對于學生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現(xiàn)象。

二、畫面理解,散亂不集中

在品讀月光曲畫面美的時候,因為自己心中對三幅畫面的句子,要抓住哪個重點詞來進行品讀,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點兒給學生拽著走的味道。如學生在月光除灑畫面品讀時,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一個灑字,因為灑滿了銀光。其實灑是一種大面積的播撒,銀光是一種顏色。完全可以結合霎時間來體會時間短暫,但一瞬間海面由黑暗變成了銀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間發(fā)生了變化。應該引導讓學生結合霎時間來體會那種神奇的美麗,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句子中的情感。